需要實驗儀器的單位,找不到設備;有實驗儀器的單位,儀器卻使用率不高。長期以來,實驗儀器資源共享問題,成為科技創新的“绊腳石”。據相關分析,目前,國內實驗儀器設備的閑置率達20%。
近來,一種以互聯網為平臺的儀器共享網站正在興起,互聯網為媒介,營造儀器共享生態,真能為中國科研提速嗎?
靠什麼盈利?傭金和數據價值
不久前,一位年輕創業小夥魏佳星,將他的公司落戶在了江蘇南京,公司的經營業務就是實驗儀器設備的高效共享。
為何涉足這一範圍?當問起他創業的初衷時,魏佳星說:“當科學家是很多人小時候的夢想,我也不例外,但長大後,有了學習經歷後才發現,想用科研商品去改變一個範圍很難,如果通過互聯平臺的整合,就很有可能從另一個側面為中國科研速度提速。”
“我們現在主推的是生物科學範圍的‘+互聯網’,解決的是實驗儀器共享問題。高校、産業和科研院所閑置的實驗儀器,通過網絡平臺可以達成租赁,這樣既防止儀器的閑置,又可以讓做實驗者省下了一大筆費用。”他說。
什麼是實驗儀器互利網共享?這些困擾科研界多年的“難題”,真能通過互聯網,輕而易舉地解決?它的運作模式是怎樣的,贏利點又在哪?人們的疑惑,也正是他遇到的投資人問過無數遍的問題,想法是好的,但會不會照不進現實呢?
“創業時就一個想法,將政府職能轉移給産業,通過市場化運營,讓平臺精準找到它的盈利點。”魏佳星說。據魏佳星展現,公司將盈利點瞄準了廣告費和傭金兩種形式。“如今線上的400家供應商,每家會收取5000元或以上的保障金,儀器方可以在網站上做廣告,租赁儀器的單位費用中,也有小部分作為平臺費。”
不僅如此,他們還想到了另一個贏利點,即儀器需求方在網站上搜索的大數據,也能被收集為資源,向設備供應商供應市場參考,這樣的有償效勞價錢雖然不高,但很受市場恭迎。“如此,儀器市場就能精準地知道諸如二手設備回收、市場需求等有效信息了。”魏佳星說。
做什麼效勞?小到報銷大到孵化
儀器共享,其實不僅是互聯網租赁這麼簡單,單一的形式很容易被復製。魏佳星說,現在這只是個切口,未來我們還要拓展延伸效勞,既有主業,又有一條龍效勞,才能在市場中對抗競爭。
“生物醫藥研究需要做大量的實驗,也要買很多的試劑,我們先做平臺采購試劑效勞,再涉入儀器租赁技藝效勞。”這個市場在魏佳星看來,空間很大。他說,從高校研究所再到産業,一項科研成果從策劃到決策,再到形成商品,整個過程中儀器共享都是存在的。“有人做過分析,大約國內市場持有3000億份額,國外在7000億左右。”
如今,公司還計劃着與省市相關部門、高校和開發區開展平臺合作。“我們不僅要打造一個平臺,更重要的是希望未來能夠開展線下孵化效勞,為政府減輕負擔,比如當線上交易的産業多了,就可以促成百家産業的落戶,承辦孵化器開展運營,開展線下孵化。”魏佳星說。
“以前科研人員報銷,要先去後勤集團報備,領單找領導簽字,再將單子拿到財務處報銷,一個科研人員可能每天有四分之一時間花在走程序上。”如今,在系統平臺上買耗材或者租赁儀器,直接線上下單後將發票遞至財務處就可以完成,此外,公司還可以做實驗室管理系統,即針對每個實驗室做管理,這樣有助於提高用戶的黏性。
有什麼困難?打破老用戶習慣
做實驗儀器共享的平臺並不少,且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模式,工業前景很好,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面臨着不少困難。
軟件工業不同其他,除了面臨不斷湧現的同行競爭外,還要面臨一些打一槍換一地的“遊擊隊”的“侵襲”。軟件對用戶具有一定“黏性”,一些顧客對之前搭建的網站平臺已經習慣了,再加之已經付出開發費用,就不願意用新系統,這部分市場在魏佳星等創業者看來,是難攻克的。“如何說服別人?即使你和顧客都知道老系統已經很落後,且賣軟件的公司已經沒有任何後續升級效勞了,但就是換不了。”
再有就是資源調配和融資的困難。不少大型儀器都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,如何牽線搭橋,讓其將“寶貝”拿出來達成共享,也不是一場小工程。融資問題也是為關鍵的,“對初創的産業來說,一般賬面流水只能撐三個月,沒有資金,隨時都有可能面臨‘扛不住’的危險。”
隨着公司的不斷擴展,人才問題也被提上日程。魏佳星說,如今每次征聘,應聘的人很多,但能看中的屈指可數,他對人才的要求是“要有工作經驗不說,要馬上就能上手,上崗就能用”,而且,他看重的一點是,能否與科研人員做好友。“一定要能有足夠的耐心進入實驗室,傾聽科研人員對平臺使用後的意見,如何讓他們能有好的使用體驗,是需要思考的事情。”
全國統一效勞熱線
1551658502615516585026
掃一掃 關註我們